“ 內(nèi)容摘要: 荷包牡丹葉叢美麗,花朵玲瓏,形似荷包,色彩絢麗,是盆栽和切花的好材料,也適宜于布置花境和在樹叢、草地邊緣濕潤處叢植,景觀效果極好。因葉似牡丹葉,花類荷包,故名“荷包牡丹”。 ”
荷包牡丹原產(chǎn)中國、西伯利亞及日本,是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。莖直立,稍向外開張,高30至60cm,并有根塊莖。葉對生,有長柄,為二回三出復(fù)葉,略似牡丹葉。在北京地區(qū)4、5月開花。
成偏居一側(cè)的總狀花序,下垂。萼片兩枚,早落?;ò晁钠?,外方一對紅色,基部囊狀;內(nèi)部一對白色,伸出于外方花瓣之外,雞心狀,頗似荷包形。因葉似牡丹葉,花類荷包,故名“荷包牡丹”。
形態(tài)特征:荷包牡丹的花優(yōu)美,長2.5-3厘米,寬約2厘米,長為寬的1-1.5倍,基部心形;萼片披針形,長3-4毫米,玫瑰色,于花開前脫落;外花瓣紫紅色至粉紅色,稀白色,下部囊狀,囊長約1.5厘米寬約1厘米。
具數(shù)條脈紋,上部變狹并向下反曲,長約1厘米,寬約2毫米,內(nèi)花瓣長約2.2厘米,花瓣片略呈匙形,長1-1.5厘米,先端圓形部分紫色,背部雞冠狀突起自先端延伸至瓣片基部,高達3毫米,爪長圓形至倒卵形,長約1.5厘米,寬2-5毫米,白色;
雄蕊束弧曲上升,花藥長圓形;子房狹長圓形,長1-1.2厘米,粗1-1.5毫米,胚珠數(shù)枚,2行排列于子房的下半部,花柱細,長0.5-1.1厘米,每邊具1溝槽,柱頭狹長方形,長約1毫米,寬約0.5毫米,頂端2裂,基部近箭形。果未見。荷包牡丹的花期4-6月。
生長習性:荷包牡丹喜光,可耐半蔭,性強健,耐寒而不耐夏季高溫,喜濕潤,不耐干旱。荷包牡丹宜富含有機質(zhì)的壤土,在沙土及黏土中生長不良。
荷包牡丹的病害防治
葉斑?。?/strong>癥狀發(fā)病初期,葉面出現(xiàn)黑褐色小斑點,而后擴大成不規(guī)則輪紋,最后生出黑色霉斑。發(fā)病原因:經(jīng)病原物侵害后主要在葉片上發(fā)生各種局部壞死性病斑的植物病害。
是由真菌、細菌、線蟲引起的主要病害。病菌多數(shù)靠氣流、風雨傳播,有時也靠昆蟲傳播。通常在生長季節(jié)不斷侵染。葉斑病發(fā)生于雨量較大、降雨次數(shù)較多、溫度適宜的氣候條件。
防治方法:合理施肥澆水,通風透光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;發(fā)病前噴灑0.5%~1%波爾多液進行預(yù)防;發(fā)病初期,感病輕時,及時摘除病葉,集中燒毀或深埋,減少侵染病源;
發(fā)病初期噴灑65%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,每隔10~15天噴1次,連續(xù)噴灑3~4次;發(fā)病期間噴灑50%多菌靈1000倍液或80%代森鋅500~800倍液、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。
介殼蟲:介殼蟲的蟲體被一層角質(zhì)的甲殼包裹著,如用藥物對它直接噴灑不易奏效。它像吸人血的虱子一樣吸取植物的汁液,因而對花木造成極大的傷害;被害植株不但生長不良,還會出現(xiàn)葉片泛黃、提早落葉等現(xiàn)象,嚴重的會使植株枯萎而死亡。該蟲的排泄物“蜜露”常引起煤污病發(fā)生,使葉片枝條變?yōu)楹谏?
發(fā)病原因:通風不好、見光較少、過于密植及施肥不當都可發(fā)病。預(yù)防措施:注意通風,增加光照,適當擺放,不要密植,增加肥水的管理,勤修剪,注意預(yù)防。
防治方法:以利用天敵為主,藥劑為輔。主要天敵昆蟲有大紅瓢蟲、澳洲瓢蟲、小紅瓢蟲和紅環(huán)瓢蟲等。這些瓢蟲夏季食量大、繁殖快,可大量消滅介殼蟲。冬季或早春掌握在新孵若蟲較多時間用藥較為適宜。
選用50%殺螟硫磷乳油1000~1500倍液或80%敵敵畏乳油1000~1~500倍液、40%氧化樂果乳油1000~1500倍液噴霧防治;冬季在介殼蟲休眠期用波美1%石硫合劑噴霧防治。
荷包牡丹的作用用途
觀賞價值:荷包牡丹葉叢美麗,花朵玲瓏,形似荷包,色彩絢麗,是盆栽和切花的好材料,也適宜于布置花境和在樹叢、草地邊緣濕潤處叢植,景觀效果極好。
荷包牡丹的文化背景
命名由來:荷包牡丹的種加詞spectabilis意為“艷麗的”,屬名Dicentra出自希臘語,意為“雙花距的”,而荷包牡丹的每一個中文名都有其獨特的來歷。荷包牡丹的花語是答應(yīng)追求、答應(yīng)求婚,這源于民間的流傳有關(guān)荷包牡丹得名的美麗傳說“玉女思君”。
瓔珞牡丹則是取其瓔珞般的外形。魚兒牡丹是古人所賦,出自宋朝詩人周必大的《詠魚兒牡丹并序》:“魚兒牡丹,得之湘中,花紅而蕊白,狀似雙魚,累累相比,枝不勝壓,而下垂若俯首然,鼻目可辨,葉與牡丹無異,亦多二月開,因是得名?!?
“花嬪”出自周必大《詠魚兒牡丹》:“天教姚黃主芳菲,合有宮嬪次列妃。玉頸圓瑳宜粉面,霞裙深染學翚衣。枝頭窈窕魚雙貫,風里翩躚鳳對飛。莫把根苗方芍藥,留春不似送將歸?!?
鈴兒草則是源自明成祖朱棣與馬鐸的對聯(lián)“風吹不響鈴兒草,雨打無聲鼓子花?!?/span>(秘傳花鏡)魚兒牡丹(宋周必大詩),活血草、土當歸(綱目拾遺),魚兒牡丹(花鏡),荷包花、耳環(huán)花(湖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