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(nèi)容摘要: 半夏地下有白色小塊莖,可入藥。藥用植物,具有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,生用消癤腫作用,獸醫(yī)用以治鎖喉癀。半夏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(shù)據(jù)庫收錄的有毒植物,其毒性為全株有毒,塊莖毒性較大。 ”
半夏又名地文、守田等,屬天南星目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半夏高15~30厘米,野生于山坡、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,葉子有長柄,初夏開黃綠色花。在西藏也有分布,海拔3000m左右。中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、華北等地區(qū)。
半夏又叫水玉、地文、和姑、害田、示姑、羊眼半夏、地珠半夏、麻芋果、三步跳、泛石子、老和尚頭、老鴰頭、地巴豆、無心菜根、老鴰眼、地雷公、狗芋頭。
半夏地下有白色小塊莖,可入藥。藥用植物,具有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,生用消癤腫作用,獸醫(yī)用以治鎖喉癀。半夏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(shù)據(jù)庫收錄的有毒植物,其毒性為全株有毒,塊莖毒性較大。
生長習性:半夏喜溫和濕潤氣候和蔭蔽的環(huán)境,伯高溫、干旱及強光照射,耐寒。選土層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上栽培,土壤粘重不宜種植。忌連作,可與果樹、農(nóng)作物問、套作。
半夏根淺,喜溫和、濕潤氣候,怕干旱,忌高溫。夏季宜在半陰半陽中生長,畏強光;在陽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條件下,易發(fā)生倒苗。耐陰,耐寒,塊莖能自然越冬。半夏花期5~7月,果期8~9月。
要求土壤濕潤、肥沃、深厚,土壤含水量在20%~30%、pH值6~7呈中性反應的沙質(zhì)壤土較為適宜。一般對土壤要求不嚴,除鹽堿土、礫土、過沙、過粘以及易積水之地不宜種植外,其他土壤基本均可,但以疏松肥沃沙質(zhì)壤土為好。
半夏的養(yǎng)殖方法
1、溫度條件:一般旬平均氣溫在10℃左右時,各類型半夏順利萌發(fā)出苗,這一溫度為半夏的生物學起點溫度。在旬平均氣溫達15℃~27℃時,半夏生長最茂盛。
在我國部分地區(qū),7月中旬開始,隨著梅雨季節(jié)的結束,氣溫上升,最高溫度經(jīng)常超過35℃,半夏生長受到嚴重影響,沒有遮陰條件的半夏地上部分相繼死亡,形成夏季大倒苗。秋后,9月上旬溫度又降到27℃以下,半夏地下塊莖陸續(xù)出苗,形成秋季生長期,直到11月上中旬,氣溫經(jīng)常降至10℃以下,開始倒苗越冬。
由于秋季溫、光、水綜合條件,對于半夏來說,遠不如春季適宜,所以,秋季長勢弱,總苗數(shù)僅約10萬/畝,而春季達18萬/畝以上。半夏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3℃~29℃。
2、濕度條件:半夏不耐旱,喜愛在濕度較高的土壤中生長。有人曾調(diào)查了豐縣沙河橋一塊半夏高產(chǎn)田,平均塊莖單產(chǎn)達1500千克。其品種為豐縣半夏,全年幾乎沒有明顯倒苗過程,即使在盛夏季節(jié),生長也十分旺盛。
栽培中最突出的措施之一就是針對當?shù)貧夂蚋稍?,土壤缺水的特點,夏季堅持每天傍晚用井水溝灌1次,既保持土壤濕潤,又降低了土溫,一舉兩得。我國長江流域一般年份6月上旬至7月上旬半夏生長尤其旺盛。
主要原因之一是這段時間正是梅雨季節(jié),陰雨綿綿,不但減少了強烈光照,降低了夏季高溫影響,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土壤和空氣濕度,保證半夏生長有足夠的水分。
當然,土壤濕度也并非越大越好,半夏既喜水又怕水,當土壤濕度超出一定的限度,反而生長不良,造成爛根、爛莖、倒苗死亡,塊莖產(chǎn)量下降。例如,每天澆水8kg/m2的處理,地上部分生長過旺。
氮素代謝過旺,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,營養(yǎng)積累減少,產(chǎn)量降低。江蘇盛產(chǎn)半夏的“三泰”地區(qū),自從實行水旱輪作制后,農(nóng)田中的半夏已經(jīng)絕跡,正是因為半夏怕水的緣故。
3、光照條件:半夏是耐陰而不是喜陰植物,在適度遮光條件下,能生長繁茂。但是,若光照過強,如高達9萬1x,半夏會100%倒苗;若光照在3000 1x以下,半夏也難以生存。
在半蔭環(huán)境為宜,珠芽增加數(shù)和母塊莖增重均比向陽和蔭蔽區(qū)為好,半蔭區(qū)形成的珠芽比向陽區(qū)多14.37%,比蔭蔽區(qū)多48.37%;母塊莖增重比向陽區(qū)多51.89%,比蔭蔽區(qū)多62.75%。
在野生半夏群落里與之伴生的植物種類各地差異很大,但大多屬喜陰濕植物。如在南京地區(qū),半夏常作為小草生于落葉闊葉林下,灌木層不甚明顯,草本層則主要由葉下珠(Phyllanthusurinaria)、紫花前胡(Peucedanum decursivum)、藎草(Arthraxon lanceolatus)、半枝蓮(Scutellariabarbata)、梓木草(Lithospernumzollingeri)、雞矢藤(Paederia scandens)、三葉鬼針草(Bidenspilosa)、野古草(Arundinella hirta)等。在長江南的竹(Phyllostachysspp.)林和橘(Citrus spp.)林下也常見半夏分布。
半夏的繁殖方式:半夏常用快蔓、種片和珠芽繁殖
塊莖繁殖:半夏栽培2~3年,可于每年6月、8月、10月倒苗后挖取地下塊莖。選橫徑粗0.5~10cm、生長健壯、無病蟲害的中、小塊莖作種,小種莖作種優(yōu)于大種莖。將其拌以干濕適中的細砂土,貯藏于通風陰涼處,于當年冬季或翌年春季取出栽種。以春栽為好,秋冬栽種產(chǎn)量低。
塊莖繁殖培更快,當年就葉收獲,一般多用此法。9月下旬將地下莖挖出,選橫徑0.5-11cm的塊莖作種,栽種量1hm22250kg左右。秋栽或春栽,行株距為20cm×3cm。珠芽繁殖:在5-6月,選葉柄下成熟的珠穿進行繁殖,計為栽種,行林距為15cm×3cm。
種子繁殖:夏秋季種子成熟時,隨來隨播,也可貯藏于濕沙中翌年春播。條播,行距15cm,開2cm深的溝,將種子撒于溝內(nèi),覆土。
珠芽繁殖:夏秋間利用葉柄下成熟的珠芽進行條栽,行距10~16cm,株距6~10cm,開穴,每穴放株芽3~5個,覆土厚1.6cm。同時,施入適量的混合肥,既可促進珠芽萌發(fā)生長,又能為母塊莖增施肥料,有利增產(chǎn)。
三是種子繁殖。二年生以上的半夏,從初夏至秋冬,能陸續(xù)開花結果,此法在種苗不足或育種時采用。從秋季開花后約10d佛焰苞枯萎采收成熟的種子,放在濕沙中貯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