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內容摘要: 盆景藝術發(fā)源于中國,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同書畫、戲曲、中醫(yī)一樣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之一。但是,由于長期的社會動蕩和閉關鎖國政策,同廣大世界缺乏盆景藝術的交流,竟致被各國把對盆景藝術悉心研究、廣事宣揚的日本,誤認為盆景藝術的發(fā)源地。 ”
盆景藝術發(fā)源于中國,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同書畫、戲曲、中醫(yī)一樣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之一。但是,由于長期的社會動蕩和閉關鎖國政策,同廣大世界缺乏盆景藝術的交流,竟致被各國把對盆景藝術悉心研究、廣事宣揚的日本,誤認為盆景藝術的發(fā)源地。
新中國成立后,內地盆景藝術有了較大的發(fā)展,但因受制于當時極左思潮,也沒有機會為世界各國所了解。直到改革開放,隨著市場經(jīng)濟與國際接軌及盆景藝術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,才逐漸被世人所認識。不過,同一些發(fā)達國家相比,內地的盆景藝術仍然趕不上形勢發(fā)展的需要。
這里通過對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的盆景藝術的現(xiàn)狀的扼要介紹,以期促進同世界各國盆景藝術的了解與交流,并從中受到啟迪,打破故步自封和各自為政的局面,立足國內,放眼全球,讓中國盆景更好地大踏步走向未來。
與深受日本盆景影響的歐洲盆景不同,非洲盆景則是在中國盆景薰陶下發(fā)展起來的。在1 950 年,兩個中國人把中國盆景帶到南非,從而引起當?shù)厝藢ε杈八囆g的興趣,非洲地處熱帶,對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極為有利,資源也十分豐富,為盆景的拓展提供了優(yōu)越的自然條件。
在中國人的指導和幫助下,盆景藝術得到較快的傳播,盆景愛好者也日益增多,其藝術風格也近似中國的嶺南派,但缺乏變化,總的說來比較單調。常用樹種以金合歡、橄欖、猴面包樹、非洲樸、刺桐等為主。
香港盆景:香港盆景是當?shù)亍盎ㄊ小钡乃拇髸充N品種之一,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。香港由于地域狹小,自然資源極為有限,所用樹種、石材基本上從外地運人。在氣候方面與廣東基本相同,宜于植物生長。
所以,造型技法采用蓄枝截干,修剪為主,蟠扎為輔,其藝術風格源于嶺南派,但又有自己的特色:瀟灑蒼勁,富于變化。香港的青松觀,可以稱為香港盆景的收藏寶庫,有盆景一千多盆。
其中不乏能代表嶺南風格的珍品,既有孔泰初的雄渾遒勁,也有三元宮的瀟灑飄逸,還有素仁和尚的高雅含蓄,但更注意在造型上的創(chuàng)新,追求清、奇、古、怪,尤其在奇與怪上下功夫,創(chuàng)作了一批別出心裁的盆景佳作。
青松觀的盆景非常講究景、盆、架的完美統(tǒng)一,觀內有一座面積幾百平方米的閣樓,珍藏著三四百件大大小小、形狀不同的明、清古盆,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。為了達到盡善盡美的藝術效果,觀里不惜巨資,為300多件盆景作品配以清一色的造價昂貴的酸枝幾架。
更難得的是,青松觀經(jīng)常舉辦大型盆景展覽,每次展覽耗資高達數(shù)十萬港元,但一律免費參觀,不收門票,其著眼點不在經(jīng)濟效益,而完全為了擴大盆景藝術的社會效益,促進盆景藝術的發(fā)展,弘揚優(yōu)秀的民族文化。
對香港盆景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發(fā)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伍宜孫,是位銀行家,祖藉廣東,也許因為出身園藝世家,得先人的真?zhèn)?,對盆景情有獨鐘,研究極深,有許多獨到之處。
每到工余,潛心藝事,百煉千錘,精益求精,師法傳統(tǒng)而不拘泥于傳統(tǒng),銳意創(chuàng)新而又萬變不離其“宗”,所創(chuàng)作的樹樁盆景,無不立意深邃,布局簡潔,依樹坯之天然形態(tài)造型,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,雖由人作,宛若天開。
其作品曾于1968年、1969年、1970年連續(xù)3年榮獲香港市政局花卉盆景展覽比賽全場冠軍獎。并于1971年~1972年應邀在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主講盆景藝術。
鑒于世界各國在盆景藝術上多取法日本,伍宜孫從1967年起,以科學理論編撰專著,為盆景藝術辨本求源,以正國際視聽,宣揚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文化。近30年來,隨著國際盆景藝術的日趨盛行,伍宜孫多次應邀出席參加各種國際盆景藝術會議或展覽,蜚聲世界盆壇。
1981年,美國《Bonsaijournal》雜志(冬季號),對伍宜孫的盆景技法和盆景作品作了全面評價,影響深遠。為了向世界系統(tǒng)地介紹中國盆景藝術,伍宜孫于1969年出版了精裝的《文農盆景》圖集,圖文并茂,附盆景作品照片200余幅,70余個品種。
尤可貴者的是,該圖集為追溯中國盆景歷史,特刊出北宋張瑞所作《明皇窺浴圖》(畫中陳設古松盆景)、元朝李仕行所作《偃松盆景圖》、明朝仇英描繪晉朝石崇之金谷園(畫中羅列多件樹樁盆景)等多幅,證明盆景藝術發(fā)源于中國,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盆壇的重要地位。